红军长征期间,中央红军12个师的师长分别是:红1师李聚奎、红2师陈光、红3师罗炳辉、红4师洪超、红5师李天佑、红6师曹德清、红13师陈伯钧、红15师彭绍辉、红21师周昆、红22师周子昆、红23师孙超群、红34师陈树湘。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,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,开始长征。这场战略转移历时两年,行程约二万五千里,途经14个省,经历600余次战斗。中央红军由红1、红3、红5、红8、红9军团及军委直属队组成,总人数约8.6万人,其中12个师是作战核心。这些师隶属于不同军团,师长多为20多岁的年轻将领,平均年龄约27.5岁,展现了红军的青春与活力。
红1军团下辖红1师(李聚奎)、红2师(陈光)、红15师(彭绍辉),以先锋角色闻名。红3军团包括红4师(洪超)、红5师(李天佑)、红6师(曹德清),承担主力和掩护任务。红5军团有红13师(陈伯钧)、红34师(陈树湘),多负责后卫。红8军团由红21师(周昆)、红22师(周子昆)、红23师(孙超群)组成,成立不久即投入长征。红9军团的红3师(罗炳辉)则以机动性著称。以下逐一介绍这些师长及其贡献。
李聚奎(1904-1995),湖南安化人,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,加入红军。长征中,他率红1师作为先锋,突破信丰封锁线,强渡湘江,攻占遵义,为红军打开通道。他在三甲嶂战斗中率部抵挡敌军三个师,战功卓著,获二等红星勋章。
陈光(1905-1954),湖南宜章人,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,随朱德上井冈山。长征中,他指挥红2师四渡赤水,率部急行军120公里,夺取泸定桥,创造了行军奇迹,为红军渡过大渡河立下汗马功劳。
罗炳辉(1897-1946),云南彝良人,1929年加入共产党,资历最老。长征中,他兼任红9军团军团长和红3师师长,负责后卫任务,在云南与滇军作战,成功阻击追兵,保障主力北上。
洪超(1909-1934),湖北黄梅人,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。长征初期,他率红4师在信丰作战,10月21日牺牲,年仅25岁,是12位师长中首位牺牲者。他曾因战斗负伤失去左臂,仍坚持指挥。
李天佑(1914-1970),广西临桂人,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,年仅20岁担任红5师师长。长征中,他在湘江战役中率部掩护主力,娄山关战斗中指挥部队攻克天险,展现了年轻将领的胆识。
曹德清(1909-1935),湖南宜阳人,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。长征中,他率红6师在湘江右翼作战,身负重伤,1935年2月在云南扎西因伤病去世,年仅26岁。
陈伯钧(1910-1974),四川达州人,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。长征中,他指挥红13师担任后卫,在草地作战中抵挡敌军追击,为主力撤退争取时间,展现了战术灵活性。
彭绍辉(1906-1978),湖南湘潭人,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。长征中,他率红15师掩护后方,左臂被炸断,仍坚持指挥,获“独臂将军”称号。他的坚韧激励了部队士气。
周昆(1902-1938),湖南平江人,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。长征中,他兼任红8军团军团长和红21师师长,率部阻击敌军,10月24日在于都罗坳镇附近作战中损失惨重,后继续北上。
周子昆(1901-1941),广西桂林人,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。长征中,他率红22师随红8军团作战,经历了早期战斗的洗礼,后在后续战争中继续作战。
孙超群(1909-1991),安徽阜南人,1929年加入红军。长征中,他指挥红23师,作战灵活,多次摆脱敌军围堵,为红8军团保存实力。
陈树湘(1905-1934),湖南长沙人,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。长征中,他率红34师殿后,在湘江战役中被俘,撕裂腹部伤口自杀,年仅29岁,以生命捍卫了革命信念。
长征结束后,12位师长的命运各异。洪超、陈树湘在1934年牺牲,曹德清在1935年去世,三人未及见到胜利曙光。周昆在1938年于山西失踪,携款3万元,具体原因不明。周子昆在1941年皖南事变中牺牲。陈光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作战,1954年去世。罗炳辉在1946年因病去世,未能参与新中国建设。
幸存的五位师长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。1955年,解放军首次授衔,军衔反映了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的功绩:
李聚奎被授予上将,历任后勤学院院长、石油工业部部长,为军队后勤和国家工业发展作出贡献,1995年去世。
李天佑获上将,参与辽沈战役等,担任过广州军区司令员,1970年去世。
陈伯钧获上将,参与平津战役,担任过军事学院副院长,1974年去世。
彭绍辉获上将,参与延安保卫战,以独臂将军形象激励后人,1978年去世。
孙超群获少将,担任过防空部队副司令,1991年去世。
上将是1955年仅次于大将的军衔,授予李聚奎等四人,体现了他们在长征及后续战争中的卓越表现。孙超群的少将军衔也反映了其长期贡献。未授衔的师长多因早逝或失踪,未能参与新中国建设,但他们的牺牲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,12位师长是这一壮举的缩影。他们大多出身贫寒,因压迫投身革命,平均年龄不到30岁,却肩负重任。洪超、陈树湘等人的牺牲,体现了革命者的无畏精神;李聚奎、彭绍辉等人的坚持,展现了坚韧与信念。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军事史的一部分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。
尽管历史记载中存在细微差异,如红3师师长在部分资料中记为张经武,但主流资料确认罗炳辉为长征初期的师长。这些师长的经历,激励后人铭记历史,传承长征精神。